陳潔瑩姑娘

孤單中,有誰共鳴?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相信大家都喜歡聽流行歌曲,而流行歌在香港這個急速變化的城市仍然能歷久不衰,或許因它最能觸動都市人的心弦,不少歌詞道盡無數苦苦等待的廝守情懷,海枯石爛的不渝誓言,又或離愁別緒的錐心之痛。都市人的心聲,都可透過一首首流行歌曲得已盡訴心中情。

多年前張國榮的「有誰共鳴」,道盡無數孤單者的心聲,在孤單顫抖「有誰共鳴」?這令我想起我們的信仰。由舊約至新約,上至君王下至尋常百姓家,誰不希望在孤單時有人共鳴,在孤單中親嘗到被明白與接納。馬可福音記載「有一個女人,患了十二年的血漏,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,又花盡了她所有的,一點也不見好,病勢反倒更重了。」血漏在今天的社會只是普遍的婦科病,但在昔日猶太人社會,若患此病等同患了不治之症。根據猶太人的法律,血漏病是被視為不潔淨的,女人若患此病,不但她所用之物被視為不潔,凡摸過屬她之物的人,也都要成為不潔淨,所以沒有人敢和她們有任何互動的關係,她們的出現可說是生人勿近。我們試想,這血漏婦人花盡所有也未能藥到病除,是何等的失望與無奈。十二年來一直活在被排拒及見不得光的生活,既不能光明正大到會堂參與宗教活動,亦不能參與朋友間正常的社交約會,更甚的是若被發現患此不潔之症,後果更是苦不堪言。可想而知,她每天都活在惶惶然驚恐中,其內心的孤單苦澀又有誰共鳴?假若在孤單顫抖被接納,怕只會是個奢望。即使主耶穌,在孤單面前也是人人平等,在「客西馬尼」的片段,耶穌的經歷讓我們知道他也是無比的孤單,更無奈的是與他食則同桌,寢則同床的門徒也未能共鳴。

主耶穌孤單經歷同樣記載在馬可福音,當耶穌「驚恐起來,極其難過」之時,彼得、雅各、約翰這三位與耶穌如斯親密的接觸的門徒,理應明白他的心意,但他們彷彿沒有聽到亦不明白耶穌那「警醒」背後心靈的孤單,直到耶穌禱告完畢,回來卻見到他們「睡著了」;經過耶穌訓誡之後,他「又去禱告」,然而,無論第二次或第三次回來,他們三人「仍然睡覺安歇」。那怕耶穌被賣已經迫在眉睫,但作為耶穌門徒中的核心人物、這「鐵三角」卻一次又一次「睡著了」。福音書作者也許在這裡要告訴我們,門徒由此至終沒有將耶穌的教導放在心上,即使三次預言自己受難、哪怕在逾越節晚餐清楚表明出賣的人在門徒中間,然而,這「鐵三角」仍然未能夠「警醒」過來,他們不明白耶穌在艱難中的孤單恐懼。當耶穌禱告完回來見到門徒「睡著了」,心靈深處會否響起「可會知,我心裡睏倦滿腔,夜闌靜,問有誰共鳴?」

從信仰角度,耶穌對門徒的教導為要我們學習「警醒」的功課,但從另一方面,這經歷也讓我們知道人對孤單的恐懼,找不到同路人,未被共鳴更突顯孤單的淒楚。

我們的城市同樣充滿孤單,縱使與家人同一屋簷下,但感情卻又是這麼近那麼遠。活在這城市的每個人都有其孤單的故事,卻又無從說起;每個人都睏倦孤單,渴望有人共鳴,卻又不得要領。矛盾的是我們已被這孤單的文化洗禮,我們期望被接納,卻拒人於千里;我們學會與其討好別人,不如武裝自己,以此來「漠視」和「抵禦」孤單。最後我們發現:原來不少的流行的歌曲傳遞的文字,而是自己的故事。

我不否認我們每人都帶著不同程度的孤單,對被明白都懷著期盼。縱使這城市不斷告訴我們,要排拒孤單擁抱明白,但我們彷如老鼠拉龜,無從入手。慶幸,耶穌親自接納我們,祂告訴我們,祂是我們的知心友,這對於活在孤單,盼望在困境中有人共鳴的你和我,是何等大的喜訊!

耶穌是我的知心友,祂知道我深透,細心帶領我向天路走,祂牽扶著我手。

我向祂傾訴我憂與愁,我信祂必去困憂,永記祂因我將寶血流,我靈得拯救。」

我們可以向祂坦然承認自己的孤單,當我們在「孤單中顫抖,相信知我們實在難受,…」,「祂必牽扶著你和我的手。」

我們可從祂身上學習與他人的生命結連,與別人同行,從祂學會的愛擁抱孤單,擁抱他人,擁抱世界,如此我們不單能與孤單共舞,更學會對「」有更深的體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