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者感言:工人的價碼
這是本人較早前對青木(高小)所講的信息:馬太福音20章1-16節記載了耶穌對門徒們的教導,是一篇在葡萄園做工的比喻。耶穌的比喻是這樣的:「因為天國好比一家的主人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。他和工人講定一天一個銀幣。」然後家主在上午九時再到市場上招請閒站著的人,講定會付給他們合理的工錢。何謂「合理的工錢」?當然是不會多於早過他們入園工作的人,是嗎?隨後家主約在中午、下午三時和五時都出去請人做工。結果,這一天裡家主共分了五個時段找人來替他打工,換言之,他們彼此之間的資歷,有五個入職時間的差距。
到了晚上,園主要發工資給工人,他說:「從後來的起,到先來的為止。」五點進去的人,雖然工作了只有一個小時,但都領得一個銀幣。那些最先雇來的,以為可以多領,怎料也是各得一個銀幣。他們拿著比他們付出少的人同樣的一個銀幣,就找家主理論。主人卻毫不猶疑地回答說:「朋友,我沒虧待你,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個銀幣嗎?拿你的錢走吧!我樂意給那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,難道我的東西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?」然後,耶穌作出總結:「這樣,那在後的,將要在前;在前的,將要在後了。」
耶穌說那比喻的事緣,是有位富有的青年向耶穌求問得永生之法。青年雖然從小就守律法,但耶穌指出他還需要狠下決心放棄自己的財物,並去跟從耶穌。可惜那青年聽見這話,就憂憂愁愁地走了(見太19:16-22)。這大概是他捨不得財富帶給他的尊榮、優越與享受吧!無論是個人道德與家勢,他都自覺是社會上高尚的人士,試問怎能拋棄堆起上來有如山丘般高,坐在其上能令自己高人一等的身外之物呢?
於是彼得回應耶穌說:「看哪,我們已經撇下一切跟從你了,我們會得到甚麼呢?」彼得是否也和那青年一樣,陷入了自視高人一等的迷思中?所以耶穌對門徒們說:「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,或是兄弟、姊妹、父親、母親、兒女、田地的,將得著百倍,並且承受永生。然而,有許多在前的,將要在後;在後的,將要在前。」(見太19:27-30)
彼得與門徒們是最早跟從耶穌的人,正是所有基督徒的「大師兄」。耶穌卻提醒門徒們勿自滿,以為自己今天撇下所有跟從祂,就是買了天國的入場券,已經身在天國的門檻前等候入場。人若將為主擺上的作為炫耀,與初信者或其他靈程較後的人比較,就必逐漸落後於一個一個從後而上,謙心跟隨神的人。門徒中間不是有那麼失落了的一個(猶大)嗎?要知道在前或在後,都不是自己的努力可以決定,皆是神的恩典。
我們身處的,正是充滿競爭與比較的世界,而青木的孩子活在世上只不過十年上下的光景,卻已知道將人分高下,也會為自己訂價值。他們曉得讀書成績、身高、樣貌、貧富、衣著品牌、逗人歡心的能力,在在都可以決定自己的身價。有幾位正值發育期的堂兄弟姊妹,每有家族聚會就會比一比誰長高得較快。當中有一對是孿生兄妹,因妹妹比哥哥發育得早,一下子比他高出了數個厘米,便激發起他去跑步(不是為了身體健康)來促使自己增高。而我們作為成年人,將人定「價」更已習練得自然和老練了。
每個人在心目中對自己都有一個「價」,衡量的標準卻往往是外在的因素。正如葡萄園中的工人,早入職的會覺得自己的「價」比遲入職的為高。人為使自己「叫價」更高而拼命的自我增值,是那麼一點點的驕傲和自卑,教自己疲於奔命的不斷玩這樣的遊戲。但原來主耶穌並不是按我們外在的條件來看我們;原來主耶穌對我們每一個都是一視同仁的。這就是不問條件的恩典,是我們不能賺取得到的。作為主耶穌的跟隨者,我們只需要謙謙卑卑的跟從祂就是了,不必自訂身價。與人比拼不是很累嗎?何不放過自己?